75岁的华维德和他的老同事们是我省承担起这份职责的代中坚力量。面对职责,他们中的许多人年纪轻轻立下志愿:“这一辈子我搞麻风防治。”
已故的麻防专家高鲁在建院伊始来到了上柏住院部,他放弃了杭州宝石山上漂亮的洋房,举家搬进了上柏村银杏树下的草棚。严冬,凌厉的西北风呼呼地直往草棚里灌。他一心扑在病人身上,为了寻找麻风的方法,甚至冒着被感染的危险,在自己身上做试验。
在华维德的记忆里,当时住院部还不通电,喝水靠井,如果碰上酷暑天,井便会干涸,医护人员只能从小溪打水喝。生火做饭更成问题,他们要和休养员一起上山砍柴,还要带足一周的饭菜。由于医学认识的局限,那时查房还要穿着厚厚的隔离服。夏天,没有电扇的病房热得像个蒸笼。下来,衣服全都湿透了,橡胶手套里的双手被汗水浸泡得发胀、起泡。
许多医生、护士吃不了这个苦,成家后纷纷打起了申请调动的报告,有的新大学生报到天,看到这样的条件,扭头走。
但华维德留了下来。“病人有痛苦,医生要去解决。”为了照顾家庭,他在医院工作的爱人也调到了住院部,夫妻俩一同承担起照顾麻风休养员的责任。
曾有人无数次地问这些麻防工作者,条件好的医院有很多,你们为什么要选择干这个?作为上柏住院部的任主任,华维德无数次回答过这个问题——
“麻防工作确实艰苦,你可以说我是傻子,但我要做这个傻子,因为这份事业需要有人去继承,麻风病人需要我们去救治。”山东银杏。
“金眼科,银外科,打死不去传染科。”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严丽英从事麻防工作32年,对此也深有感触。严丽英说,由于缺乏对麻风病的认识,一些人害怕、歧视、排斥麻风病人的同时,连麻风病防治工作者也连带被歧视。老一辈麻防人倪启超医师去杭州出差,当年的同学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吃饭。他坐长途汽车,检票员一听他要去武康疗养院,立刻盘问他是不是麻风病人。倪启超正在解释时,车上的乘客跑了一大半。
麻风病防治普查,是整个麻防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但普查之时,很多人只要听见“麻风”二字,害怕。当年在全省普查时,很多旅馆一看介绍信上“武康疗养院”的公章,千方百计找借口不让入住。他们只好背着铺盖、带着干粮,在防疫站的会议室、学校的空教室甚至破旧的祠堂寺庙,铺上稻草对付一宿。银杏树苗价格。
即便如此,我们的麻防人仍然对麻风病人充满了关爱。有一次,杨森英医师去金华访视一位治愈的麻风休养员,发现四邻十分歧视他,路过他家门口都会绕道而行。杨森英马上决定留下来,和这家人一起用餐。这在当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啊!当天的晚餐是一碗蛋炒饭,休养员亲手为她炒的。杨森英叫来了村干部,当着他们和围观村民的面,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吃完。这位休养员当场给杨医师跪下了……
越困难,越勇猛;越孤单,越坚强。照亮别人先得自己有阳光。杨森英说她太了解了,这些饱受麻风歧视的患者,是多么渴望平等的目光。银杏树价格。
没有豪言,没有壮举,三代麻防人这样凭借坚强的内心和甘于奉献的高贵品格,一点一滴改变着社会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和歧视,而这恰恰是当今这个社会最稀缺、最可宝贵、最令人感动的地方。
12年,银杏树的身后又多了一座麻风史料陈列馆。鲜红的大门内,讲述的是我省60多年来的麻防工作史以及上柏住院部走过的道路。